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详细内容

陈君石院士讲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真相与误区

2014-08-22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阅读: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诸多误区”。专家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我国在过去几年的食品安全状况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为什么消费者却感觉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事实是大众的风险感知与专家的风险评估之间存在一个信息真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许多误区。

第61期广东科协论坛在广东科学馆举行(张炜哲 摄)

  7月29日上午,我国著名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做客第61期广东科协论坛,作题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真相与误区》的专题报告。本期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承办,广东省科普中心、广东科学馆、广东科技报社等单位协办。广东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日光,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徐火周出席报告会,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杏芬主持报告会。参加报告会的有省科协领导、八届委员,省直有关部门、省级学会、地市科协有关人员,在穗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的朋友等约300人。

陈君石院士讲述食品安全问题的真相与误区(张炜哲 摄)

  食品安全作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仅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和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陈君石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的剖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误区及其真相,并倡导食品安全的所有利益相关集团和个人共同主动参与和推动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获得了公众的一致好评。

与会学者专家代表认真聆听报告(张炜哲 摄)

食品安全问题的全球共识和对策

  陈院士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若处理不好不仅会危及消费者健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会发生国际食品贸易争端,往往导致政治后果。各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取决于发展阶段和国情,但都可以运用风险分析框架来进行应对。

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取得了长足进步

  陈院士认为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是好的,并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标准的清理整顿和制修订以及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

为什么消费者却感觉问题越来越多?

  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呈现改善态势,而消费者却对食品安全越来越不放心,究其原因,陈院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消费者要求“零风险“,而初级农产品与食品生产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二是消费者笼统地将假冒伪劣食品与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划等号;三是基本解决温饱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提高了,维权意识高涨;四是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原来没暴露的问题如今显现了;五是政府风险交流力度弱,新闻报道鱼龙混杂,虚假和夸大的报道误导消费者。以上五点不能互相割裂,需要综合起来看。

风险交流的缺口

  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中国“特产”,全世界都有,但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有如此严重的误解,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色”之一。而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陈院士认为主要是由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缺口造成。风险交流是我国当前实施风险分析框架的薄弱环节,大众的风险感知和专家的风险评估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的真空。现实的情况是,消费者的担心缺乏科学根据,政府在风险交流中往往缺位,权威专家不愿意面对媒体,某些媒体抓住新闻不经核实就发布,所有这些导致了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正确的科学信息明显处于劣势,而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导信息却大占上风。其结果是造成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如何走出食品安全误区

  要走出食品安全误区,陈院士建议采取强有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交流政策、策略、措施,食品安全的所有利益相关集团和个人,要共同努力主动参与和推动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中国科协网、广东省科协网作了在线图文直播。>>点击进入直播页面


分享到: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