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协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274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科协函〔2021〕82号
刘宗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开展科普活动的提案》(第20210274号)收悉。衷心感谢您对科普事业的关注和关心。省科协经综合省科技厅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全省科普事业实现了新发展。据2020年中国科协发布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十三五末期,广东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79%,较2015的6.91%大幅提升85%,成效显著。
一、关于“完善科普激励支持机制,提升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我省有关部门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或参与科普活动、交流合作和科技志愿服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积极统筹落实财政资金支持科普工作发展,逐步增加科普经费投入,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不断完善科普激励支持机制,提升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其中,国家和广东省针对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创建、“科普中国”落地应用e站建设等工作,开展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每年转移支付1196万元,针对县级以上科技馆实施免费开放工作每年奖补资金1000多万元(2020年奖补1229万元),省科技厅归口掌握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五年来投入支持科普力度增长5倍。
省科协在牵头起草《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时,就如何完善科普激励支持机制,提升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做了大量调研,并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5月26日通过,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关于“将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者的晋升、考评相关联”,《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推动将科普成果和科普工作业绩纳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指标。”关于“对于省内支持的科研项目,列支科普相关费用的预算”,《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增加科普经费投入。”关于“加大科普动员力度,带动更多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普工作”,《条例》第七条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支持和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科普活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第三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科技、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发布科技项目指南时,可以对具有科普价值的科研项目,提出科研成果科普化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鼓励和支持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的成果、科研重点项目或者重大项目成果科普化。”第四十三条规定:“鼓励科技工作者、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媒体工作者等发挥自身专业和技术特长,参与各类科普活动;所在单位应当对其参与科普活动予以支持。”
二、关于“健全科研成果宣传发布渠道,缩短公众与科研成果的距离感”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创新传播渠道,营造全民科普氛围。一是鼓励支持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高校、中小学校、科普基地、科普联盟等社会机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传播活动,根据活动成效,以后补助形式予以鼓励支持,省科技厅近三年就立项支持“科普传播平台运营奖补”“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运营奖补”“应急科普奖补”等项目183项。二是加强推进科普传播融媒体矩阵建设,建设“广东科技”“广东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广东”专栏,“腾讯大粤网—广东科技频道”以及“广东科普”频道等科普传播主阵地,权威发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三是举办群众性主题科普活动,举办“广东科普嘉年华”,吸引超过1200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活动,支持广州市等地级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嘉年华系列活动,曝光量累计超过6亿次;打造“岭南科学论坛·湾区创新论坛”,詹启敏等60多位院士走进论坛,累计3000多家企业参与,达成1000余项产学研合作意向;积极组织国家和省科普讲解大赛、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趣味性强、广受公众和学生欢迎的科普赛事,吸引青少年学生累计超过6000万人次参与;精心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系列科普品牌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过9000万人次。四是首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科普化”专题,近三年支持“芯片安全架构设计技术成果科普化”“中药大品种复方血栓通胶囊重大科技成果科普化”等53项重大科技成果科普化项目,引起热烈反响。
刚刚颁布的《条例》第八条规定:“科普工作应当适应时代发展,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整合科普资源,创新科普方式方法,满足公众科普需求,提高科普的覆盖面和效能。”
三、关于“增加科普成果的趣味性,以结果作为科普工作评审指标”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坚持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科普活动,为活动取得实效,提升公众参与度、满意度,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切实了解群众的科普需求,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公众互动的参与体验,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例如,2020年科普活动在结合社会热点方面,第三届广东科普嘉年华以“科技战疫 全面小康 创新为民”为主题,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航天工程、人工智能、5G技术等热点事件,全面展示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普创新基础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及新成就、新气象、新作为;在增强科普活动趣味性方面,第五届广东省科普剧大赛,将科学知识与文艺表演相结合,分剧本创作赛和表演赛,参赛对象分学生和成人两个组,参赛作品可以是科普短剧、小品、故事和课本剧剧本,也可以上台进行科普剧表演,参赛者在创作和表演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并将科学知识以文学和艺术的方式展现给群众;在创新活动形式、提升科普覆盖方面,因地制宜,开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公众参与科普工作的渠道,提升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特别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期,及时根据形势发展制作疫情防控科普挂图、动漫、短视频等科普产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开展应急防控科普网络宣传,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落实防控工作要求,开展线下现场活动,线上媒体同步直播,各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扩大活动覆盖面,提高公众参与度。
《条例》第三条规定:“科普是公益事业,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原则。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公众参与度、满意度,一直是我省科普活动成效的评判标准之一,活动的参与人数,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上活动信息的阅读量、点击率等数据也是活动统计的重要指标。
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做好《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宣传贯彻工作,完善科普激励支持机制,创新科普宣传渠道,完善科普评价体系,使科普活动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更多群众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感受科学魅力,共享科技成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1年7月1日
(联系人:张奕凯,电话:020-83548705)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