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探讨思考>详细内容

科技特派员制度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作用

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阅读:

  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是探索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制度创新,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与补充,是解决目前农村科技力量不足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新形势下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科技人员作用,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从整体上破解 “三农”难题的新路子,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媒体的宣传报道,推动了科技特派员工作向纵深的方向转变,促进科技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兴起

  南平位于福建北部,辖4市1区5县,全市73%的人口在农村,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暖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冬无严寒,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南平位于福建北部,是福建省的一个农业大市,传统农业优势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南平的 “三农”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持续下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矛盾出现激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大市,农民日求三餐,养鸡换油盐,养猪等过年,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传统的刀耕火种没有多大改变;农业长期以粮食生产为主,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产品卖难问题十分突出,市场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副产品过剩。

  南平市党政领导切身感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新时期制约南平市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1998年底,市委、市政府组织市、县、乡3000多名干部结合闽北实际,驻村围绕“三农”问题搞调研。调查发现,当时在农村第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不到总数的10%,乡镇一级的科技推广人员有60%左右难以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农民缺技术,缺知识,他们最想的是致富,最盼的是服务,最缺的是科技,但由于农民科学素质普遍较低,又缺乏提升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机会,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而另一方面科技人员有技术却又没有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平台,归根究底是科技机制需要创新,农民观念需要转变。

  1999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有力科技支撑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践,在闽北山区掀起了一轮科技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热潮。她是以满足“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的科技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引导为辅,最终要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目的,他们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唤醒了寂静的群山,勾画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点

  当好科技特派员不同于科技下乡,原来的服务都限制在技术推广范畴内,与农民的关系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指导好坏、赔赚都是农民的,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收有顾虑。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民对发展热情高,各地按照“自愿、精干、高效、集成、联合”的原则,进行专业力量整合,建立区域行业科技服务团队,对接各种农民专业经济组织,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提高农业承接科技的程度。科技人员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市场的回报。

   市科技特派员下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带来了党和政府的声音、科学精神和现代文明,打破了农村长期流传的陈规陋习,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广大科技特派员自带行李住在村委会或农家,自起炉灶办伙食或交钱到农民家中吃“派饭”,必要的公务开支按规定回原单位报销,不给村集体和农民增加负担。科技特派员在转化技术成果的同时,也给农民注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文化、现代文明。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民家中和田间地头,昼访夜谈,开展技术服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千方百计地为村里办公益事业,为农户解决技术和信息等实际问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优良作风带给农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农民,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传授给农民。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想干不会干”,而科技干部“会干没有条件干”的矛盾,构建了全新的科普工作服务新体系,形成了“特色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锻炼提高技术队伍、密切干群关系”的多赢态势;有效地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南平实践就是由上到下推行出来的,多年的事实证明,南平的“科技特”基本上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南平模式就慢慢的被制度化。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做法

  面对新时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单一的推广者主导,转变为推广者与应用者二元主导,服务模式也呈日益多样化。闽北农村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沟通协调,将大量的先进技术、致富信息、优良品种和生产开发性项目引入农村,使科技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低成本、近距离的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和有效转化难的实际问题。现在,科特派队伍已成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一支重要、有效的骨干力量。科技特派员制度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逐步走出了一条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主要作法是:

  (一)双向选择。市科技特派员选拔坚持“双向选择、组织推荐、择优选派”的原则,采取个人报名或单位推荐、双向选择、组织考察、层层把关的方法,主要围绕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畜禽养殖业、林业、优质果品、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研究开发进行择优选拔。同时,注意供需结合,实施高位嫁接,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角度出发,根据农民有选择性地选派人员。同时,南平市也根据科技特派员专长,给科技特派员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将人员安排在适合的地方。目前大多数科技特派员只负责1个村的工作,少数人根据产业和产品生产的需要,负责多个村、多个乡镇,甚至跨县(市、区)指导一个产业发展,任职时间一般为3年。重点向乳牛业、竹业、茶业、果蔬业和食用菌等行业派出科技特派员,有效加强了农村科技服务技术力量,为基层农民提供了专业化的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第一线,将科技成果在农村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利益驱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方式开展有偿服务,与农村基层和专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科技特派员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开展创新创业,科技特派员以独资创办、租赁经营、资金入股、技术承包型、技术有偿服务、组建各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形式,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利益共同体。大批的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科技人员与农户真正携手,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运用利益机制维系,才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10年来,利益共同体不仅有了量的增长,还出现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利益共同体由原来的技术合作关系发展为股份制等紧密型利益关系。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一种协作互动的关系,广大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成效

  南平市推行下派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科学素质,解决“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搞活农村科普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科技特派员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农村,带项目、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经营方式、有效的组织模式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成为农业适用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的传播者。

  此外,科技特派员注重培育一批专业大户,搞好典型示范,充分发挥“邻居效应”,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持。例如,政和县杨源乡富坂村科技特派员陈必兴在富坂村建立150亩清香型烟叶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乡7村1场125户农户种植清香型烟叶红花大金元878亩,实现产值186万元,烟农户均增收9160元,人均增收2035元,科技特派员和农户达到了“双赢”。科技特派员与农户或农村经济组织建立了763个经济利益共同体,累计总投资1.9439亿元,其中科技特派员个人投资859.87万元,并从中赢利615.08万元。

  10年来,南平市先后选派了7批7315人次科技特派员,进驻1444个村(场、基地)开展服务,村覆盖面达88%,科技特派员共实施大小科技项目7394项,引进农业新技术2629项、新品种3815个,建立各类农业新科技示范园区27个、科技示范乡镇37个、示范村111个、示范户10407个、加工企业2009家,一大批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成了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79家,带动农户64.55万户,被评定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先进集体有137家,其中市(厅)级114家、省级20家、国家级3家。

  农副产品产销率从2000年的28.6%提高到80.8%。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7.2万亩,村均村财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4.6%和30.1%,全市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年均增长5.3%(全省为3.35%),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8.3%(全省为5.85%),增产增收的幅度连续6年处在全省前列,其中下派村的农民增收幅度又大大高于非下派村,全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91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25家,带动农户35.8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约60%。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40%提高到50%以上。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广

   “南平机制”在闽北实践的累累硕果,凝聚着广大下派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汗水,也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鞭策。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使得“南平机制”走出南平,走向全国,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探索实践。“南平经验”在全国“显山露水”,从2002年5月国家科技部在西北五省区推行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已有31个省(市、区)的1039个县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科特派”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已经正式启动了“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将在15个省份实施;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科技特派员既教会了农民掌握技术,又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和造就出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永不走的乡土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大部分发展成为“专业大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他们的现身说法和身传言教,带动周围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科特派诞生地南平市十年里农民纯收入一直保持全省领先。






分享到:
Baidu
map